2025年7月22日,一则未经证实的消息“北京燃油车彻底禁入网约平台”引发业界广泛关注。
虽然各大主流媒体后续下架了这则消息,但关于“要不要禁止燃油车进入网约车行业”“用燃油车跑网约车的时代已经过去”等相关讨论却不绝于耳。
有朋友问我怎么看待,这条新闻是不是假新闻?未来网约车100%新能源化是大趋势吗?我谈了三点看法。
01
北京市未来必将禁止燃油车
进入网约车行业
“北京燃油车彻底禁入网约平台”的消息虽然未经证实,且中国城市公共交通协会网约车分会已经删除了源头消息,但北京市确实在大力推进网约车新能源化。
举例说明如下:
展开剩余77%北京丰台区在《推进美丽丰台建设 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2025年行动计划》的通知中提到“新增和更新的巡游出租车(个体车辆和社会保障车辆除外)为纯电动或氢燃料电池汽车,年底前巡游出租车基本实现电动化。鼓励新增和更新的网约车为新能源车。”
北京大兴区在《大兴区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2025年行动计划》的通知中也提到“新增和更新的巡游出租车(个体车辆和社会保障车辆除外)为纯电动或氢燃料电池汽车,年底前巡游出租车基本实现电动化。鼓励新增和更新的网约车为新能源车。”
北京其他区,大多也印发了类似的通知。很显然,这是全北京市的规定,鼓励网约车新能源化已经成为了共识。
或许有人会说,鼓励网约车电动化并不意味着禁止网约车燃油化。不过,按照政策愈发趋紧的大方向,北京市主要地区在后续必然禁止新的燃油车进入网约车行业。
这一点,几乎100%可以确定!
当然,这个过程会分两个阶段,前期禁止的是增量,后期再禁止存量市场。
02
“禁止燃油车跑网约车”
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
就我的走访观察来看,包括北京在内全国绝大部分省市甚至比较偏远地区的乡镇,新能源网约车已经占据了绝大比例(一二线城市普遍超过90%,其中纯电远大于混动),燃油车在市场这只无形手的“干预”下,已经越来越少。
从收入层面来看,纯电网约车司机的收入也高于混动,而混动收入高于燃油。以宁波为例,双燃料和纯电动出租车月均纯利润分别为7072元和8208元;纯电动和混合动力网约车月均纯利润分别为7083元和5968元。
况且,包括北京市在内的各省市,正在大规模建设基础充电设施,加油站相比充电站的便捷性正在丧失。
我在《下沉市场走访:充电设施加速普及,这才是国运级的基建》一文中提到过,过去两年,中国建造的充电桩设施,要比过去累计建设的都要多。在很多极为偏远的村镇地区,也能看到国家电网以及第三方品牌覆盖的充电站。
网约车司机在低谷时段充电,很多时候一公里成本可以控制在0.1到0.2元,成本优势远远大于燃油车。
在各种利好因素叠加下,用新能源跑网约车远比用燃油车跑网约车赚钱。
在这个时代,如果还有人用燃油车跑网约车,相当于做公益了。
所以,未来即便“禁止燃油车跑网约车”这样的政策真的落地,也是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
03
市场自然淘汰
VS
行政手段“迎合”
既然市场就是一只无形的手,那应该尊重市场的力量,还是用行政手段“迎合市场力量”,我持有保留意见。
在出行领域,过去多年,各地用行政手段“迎合市场”的案例时有发生。以太原市为例,2016年,太原市抓住出租车集中到期更换的机遇,开始全面投放纯电动出租车。到2016年底,太原市城六区8292辆出租汽车全部更换为纯电动车,成为全球首个出租车纯电动化的城市。
以西安为例,西安市在《关于优化调整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 推动大气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的决定》中提到,到2024年,现存非纯电动出租车(含网约车)完成淘汰或退出。
成功的行政干预往往是“顺势而为”,既尊重新能源汽车替代燃油车的技术趋势,又通过政策解决市场自身难以克服的瓶颈,最终实现“有形之手”与“无形之手”的协同发力。
在我看来,现在的北京市,正是寻找这种“顺势而为”的平衡。通过对新能源汽车加大补贴、提升充电场站密度、优化管理运营等等方式,让广大从业者主动放弃燃油车而选择新能源车。
可以预计,在不远的未来,等到一个临界点(比如新能源网约车占比接近100%),北京顺势进行政策下发,让行政力量成为市场创新的催化剂。
发布于:山东省启天配资-哪家证券公司最正规-四川炒股配资-散户配资网站找加杠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