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魏代以来,对俳优人物有所非议,而君子用来嘲讽的隐语,就逐渐变为谜语了。
谜也者,回互其辞,使昏迷也。或体目文字,或图象品物,纤巧以弄思,浅察以炫辞。
“谜”,就是把话说得曲折交错,使人迷惑的意思。它们有的打文字谜语,有的打事物谜语,从纤细巧妙处玩弄心思,凭浅近的理解来炫耀文辞。
义欲婉而正,辞欲隐而显。荀卿《蚕赋》,已兆其体。
但谜的意义要曲折而正确,文辞要含蓄而浅显,实际上荀子的《蚕赋》,已经是开创了谜语这种体裁。
至魏文、陈思,约而密之。高贵乡公,博举品物,虽有小巧,用乖远大。
到魏文帝曹丕、陈思王曹植,写得更精炼而周密;高贵乡公曹髦máo的谜语,则广博地列举各种物品,虽有小聪明,但没有大的用处。
观夫古之为隐,理周要务,岂为童稚之戏谑,搏髀而抃笑哉!
观察古人的隐语,说理遍及各种重要的事物,岂只是为了幼稚的儿童游戏,让大家拍腿鼓掌大笑而已吗!
然文辞之有谐讔,譬九流之有小说,盖稗官bài guān所采,以广视听。
然而文辞中的有谐辞隐语,就譬如各种学派中的小说一派(《汉书·艺文志》把先秦学说分为十派,其中九派都被重视,称为'九流'。第十派是'小说',不在'九流'之内。)谐辞、隐语、谜语这些东西,大概和街谈巷议的“小说”一样,都是下级小官员们采集来的,用来增长见识。
若效而不已,则髡袒而入室,旃zhān 孟之石交乎?
但是如果不停的效仿这类东西,那就是淳于髡、东方朔的高徒,优旃、优孟的至交了啊!
赞曰:古之嘲隐,振危释惫。虽有丝麻,无弃菅蒯jiān kuǎi。
总结:古代用来嘲讽的谐辞隐语,可以用来挽救危机。文体虽多也不丢弃谐隐,犹如丝麻虽贵也不丢弃野草。
会义适时,颇益讽诫。空戏滑稽,德音大坏。
只要合乎道义适应时机,就颇有益于讽刺劝诫。如果空为戏言只图滑稽,那它们美好的声誉就会败坏。
【小结】刘勰能专篇论述这种在封建社会长期不被文人重视的谐辞隐语,这是值得注意的。他不可能完全超越传统的文学观念,也认为谐隐的'本体不雅',在各种文体中的地位,和'九流'之外的'小说'差不多。但他认为这类作品如果运用得当,对于抑止某些昏暴的统治者,'颇益讽诫';甚至可以在'兴治济身'中发挥一定的作用。 更值得注意的,是他在本篇相当尖锐地批评了东方朔、枚皋、曹丕、潘岳等文人的无聊作品,而明确地肯定了古代一些讽刺性很强的民间作品;并初步总结了我国古代讽刺文学的某些特点。认为这种作品是'内怨为俳',即内心有了某种怨怒之情而用嘲讽的形式来表现;由于'怨怒之情不一',在表现的方式方法上也是多种多样的。图片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启天配资-哪家证券公司最正规-四川炒股配资-散户配资网站找加杠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