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来源:《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史》、《1955年授衔档案》、人民网党史频道、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网等权威史料声明: 部分章节仅代表笔者个人观点,请理性阅读
1955年9月的北京,秋高气爽。中南海里的梧桐叶子正黄,一场关系到整个人民解放军前途命运的重大决策即将做出。在那些安静的办公室里,一份份厚厚的档案材料堆积如山,每一页纸上都写着一个个熟悉的名字——那些曾经在战火中出生入死的老战友们。
彭德怀最近几个月来每天都要在这些材料中埋头工作到深夜。作为主持军委日常工作的负责人,他深知这次授衔工作的重要性和复杂性。从井冈山到延安,从长征路上到抗日战场,从解放战争到抗美援朝,哪一个名字背后没有血与火的故事?哪一个人的军衔评定不牵动着千万人的心?
"老彭,你这几天瘦了不少啊。"罗荣桓走进彭德怀的办公室,看到桌案上摆满了各种文件资料。
彭德怀抬起头,揉了揉疲惫的双眼:"荣桓同志,这活儿真不好干。每定一个人的军衔,都得反复琢磨,生怕对不起人家的功劳,也怕对不起党和人民的信任。"
"是啊,"罗荣桓在椅子上坐下,"主席昨天还问起进展情况呢。他说,搞军衔制是学苏联的经验,但绝不能生搬硬套,一定要结合我们军队的实际情况。"
彭德怀点点头,目光再次落在那些密密麻麻的名单上。他哪里知道,几天后的一个午后,当这份凝聚着无数心血的名册送到伟人手中时,会引发怎样的波澜...
【1】军衔制度的酝酿与争论
事情还要从1950年说起。那年9月,朱德总司令在总干部管理部全体会议上提出了一个重要建议:"部队三等九级的等级制必须建立。"这句话在当时引起了不小的震动。
"总司令,咱们军队一直讲官兵平等,突然搞军衔制,会不会影响军队的优良传统?"一位与会的干部提出了疑问。
朱德沉思了一会儿,缓缓说道:"同志们,时代在变化,军队也要跟上时代的步伐。我们要建设现代化的军队,就不能老是停留在过去的模式上。当然,搞军衔制绝不是要搞等级森严那一套,而是为了军队的正规化建设。"
1951年8月,远在朝鲜战场的彭德怀给中央发来电报:"规定职务识别,在目前战斗中已感必要。"这封电报让中央更加坚定了实行军衔制的决心。
彭德怀在电报中详细描述了在朝鲜战场上遇到的实际困难:"我军与朝鲜人民军联合作战,由于没有统一的军衔标识,在协调指挥上经常出现问题。有时候我们的团长去找朝鲜人民军的团长商量作战事宜,对方不知道我们这位同志的具体职务,造成不必要的误会。"
1952年冬,总干部管理部开始认真研究军衔制度的具体设置。在一次重要会议上,时任总干部管理部部长的罗荣桓主持讨论。
"按照苏联的经验,我们初步设想军衔分6等20级。"一位工作人员汇报道。
"等等,"罗荣桓打断了他的话,"我们不能完全照搬苏联的模式。我们要考虑中国的实际情况,考虑我们军队的历史传统。"
会议室里顿时安静下来。大家都知道,这个问题涉及的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设置,更是关乎军队建设方向的重大原则问题。
经过反复讨论,大家基本达成共识:军衔制度势在必行,但必须体现中国特色,不能简单模仿外国经验。
【2】艰难的评定过程
1953年末,中央军委召开了长达55天的高干会议。在这次具有历史意义的会议上,军队发展的总方针、总任务得到了明确。彭德怀在会上做了重要发言。
"同志们,实行军衔制并不是为了搞特殊化,而是为了军队的现代化、正规化建设。"彭德怀的声音在会议室里回响,"军衔主要是确定每一个军人在队列中的地位和职权,以便按职责条令的规定,履行职权;同时又是国家给予军人的一种荣誉,以鼓励其在军队中的工作和上进心。"
会后,彭德怀专门给伟人写了一份详细的报告,阐述了自己对军衔制的理解和建议。几天后,他收到了伟人的回复,同意开展军衔制的准备工作。
1955年1月14日和15日,一场关键性的会议在北京召开。中央军委的委员们聚集在一起,专门讨论授予元帅、大将、上将军衔的人选问题。
会议室里气氛凝重。在北京的中央军委委员彭德怀、贺龙、徐向前、聂荣臻、罗荣桓全部出席,陈毅和叶剑英因病请假,邓小平因公务繁忙未能参加。
"今天我们要讨论的问题,关系重大。"彭德怀开门见山地说,"我们要本着对党负责、对人民负责、对历史负责的态度,认真研究每一个人选。"
贺龙第一个发言:"我觉得咱们首先要明确一个原则,就是军衔评定要以革命贡献为主要依据,不能搞论资排辈那一套。"
聂荣臻接着说:"是的,但也要考虑到平衡。我们这些老同志都是从枪林弹雨中走过来的,彼此之间的贡献很难量化比较。"
徐向前则提出了另一个角度的考虑:"我们还要考虑到军队团结。军衔评定如果搞得不好,可能会影响同志之间的关系。"
罗荣桓作为总干部管理部部长,对具体情况最为了解:"根据我们的初步统计,全军符合元帅条件的同志确实不多。按照条例规定,主要是看在创建和领导人民武装力量或领导战役军团作战方面的卓越功勋。"
经过两天的充分讨论,与会人员最终达成一致意见:授予现任军委主席和军委委员元帅军衔。元帅军衔分为两级:大元帅和元帅。
1月16日,彭德怀和罗荣桓联名向伟人提交了详细的报告,汇报了会议的讨论结果和具体建议。
【3】复杂的人事平衡
春天来了,军衔评定工作进入了最关键的阶段。彭德怀和罗荣桓几乎每天都要带着总干部部拟制的名单和各种方案,与中央军委的委员们进行一对一的深入交谈。
"老彭,这个工作真不好干啊。"一天晚上,罗荣桓在彭德怀的办公室里感慨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功劳,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资历,怎么排都有人不满意。"
彭德怀点燃一支烟,深深地吸了一口:"是啊,有些同志为了给自己的老部下争取更高的军衔,找到我这里来了好几次。我理解他们的心情,都是患难与共的战友嘛。"
"比如说那个谁谁谁,"罗荣桓压低了声音,"他的老首长就找过我三次,说这个同志在某某战役中立过大功,不应该评得这么低。"
"还有更复杂的情况。"彭德怀弹了弹烟灰,"有些同志的历史问题需要慎重考虑。比如某某同志,抗战时期确实有过动摇,虽然后来改正了,但毕竟留下了污点。"
罗荣桓皱着眉头:"这就是最难办的地方。既要看功劳,又要看品德;既要考虑历史贡献,又要考虑现实表现。有时候真是左右为难。"
正在这时,秘书走进来报告:"首长,贺龙同志来了,说有重要事情要商量。"
贺龙大步走进办公室,一屁股坐在沙发上:"老彭,老罗,我来是为了某某同志的事。这个同志跟着我打了这么多年仗,功劳不小啊。你们给他评的军衔是不是低了点?"
彭德怀和罗荣桓对视一眼,都知道这种情况在所难免。每个老首长都会为自己的老部下说话,这是人之常情。
"贺老总,你的意见我们记下了。"彭德怀耐心地说,"我们会重新考虑这个同志的情况。不过你也要理解,我们要统筹考虑全局,不能厚此薄彼。"
类似的情况还有很多。几乎每天都有人来找彭德怀和罗荣桓,或是为自己,或是为部下,希望在军衔评定上能够"照顾照顾"。
"有时候我觉得咱们不是在评军衔,而是在做平衡术。"一天深夜,彭德怀对罗荣桓说,"既要照顾各方面的情绪,又要坚持原则,真是难啊。"
罗荣桓苦笑道:"是啊,有些同志的要求也不算过分,但如果都答应了,那标准就乱了。可如果不答应,又怕伤了同志感情。"
更让人头疼的是,一些将领的军衔评定确实存在争议。有的人战功赫赫但资历较浅,有的人资历很老但近年来表现一般,有的人能力突出但历史上有些问题。如何在这些因素之间找到平衡点,考验着评审委员会的智慧。
经过几个月的艰苦工作,军衔评定的名单终于基本确定了。彭德怀长长地舒了一口气,这几个月来他几乎没有睡过一个好觉。
8月1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批准了军委提出的授衔名单。9月3日,罗荣桓等将起草的函稿呈周恩来并刘少奇审查修改,准备提交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讨论通过。
9月23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根据《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官服役条例》,审议了周恩来的建议,决定授予朱德、彭德怀、林彪、刘伯承、贺龙、陈毅、罗荣桓、徐向前、聂荣臻、叶剑英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
一切都在按计划进行,授衔仪式定在9月27日举行。然而,就在这个关键时刻,当那份凝聚着无数心血的最终名册送到伟人手中时,一个意想不到的情况出现了。
伟人仔细翻阅着这份厚厚的名册,眉头渐渐皱了起来,目光在几个名字上停留了很久......
【4】关键时刻的发现
9月25日下午,中南海的办公室里静得出奇。伟人正在仔细审阅即将在两天后授衔仪式上使用的最终名册。这份名册包含了从元帅到少将的所有人员名单,每一个名字都代表着一段不平凡的革命历程。
伟人翻阅到将军名单部分时,目光突然停住了。他仔细看了看几个名字,又翻回去对照了一下这些人的简历,眉头越皱越紧。
"小王,"伟人叫过秘书,"去请彭德怀同志过来一下,就说我想和他谈谈授衔的事情。"
半小时后,彭德怀匆匆赶到。他看到伟人正拿着那份名册,心里顿时紧张起来。这几个月来的工作成果,就等着伟人的最后审查了。
"主席,您找我?"彭德怀恭敬地站在伟人面前。
伟人抬起头,看了看彭德怀,然后指着名册上的几个名字:"老彭,这几个人的情况,你再给我详细说说。"
彭德怀凑过去一看,顿时心里咯噔一下。伟人指的几个名字,正是在评审过程中争议比较大的几个人。
"主席,您是想了解哪方面的情况?"彭德怀小心翼翼地问。
伟人放下名册,站起身来在室内踱了几步:"老彭,我想问你一个问题。这几个人...谁把他们提上来的?"
这句话如同晴天霹雳,让彭德怀整个人都愣住了。他当然明白伟人这句话的含义。在这份看似严谨的名册背后,确实存在着一些复杂的人情因素。
"主席,这个..."彭德怀支支吾吾地说不出话来。
伟人转过身,目光严厉地看着彭德怀:"我知道评军衔不容易,要考虑各方面的因素。但是,我们不能因为照顾某些人的面子,就降低了标准。军衔代表的是荣誉,更是责任。如果我们在这个问题上妥协,对得起那些真正立功的同志吗?"
彭德怀额头上渗出了汗珠。他当然知道伟人说的是对的,但评审过程中的种种复杂情况,确实让他们在坚持原则和照顾情面之间左右为难。
"主席,您说得对。"彭德怀终于开口了,"这几个同志的军衔评定,确实存在一些...照顾的因素。当时我们考虑到同志情谊,还有一些老首长的建议..."
"老彭,"伟人的语气缓和了一些,"我理解你们的难处。但是,我们搞军衔制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军队的正规化建设,是为了更好地发挥每个人的作用。如果我们在源头上就不严格,怎么能建立起真正的威信?"
彭德怀深深地点了点头:"主席,您的批评很对。我们在评审过程中,确实存在考虑不够周全的地方。"
伟人重新坐下,拿起那份名册:"现在离授衔仪式只有两天了,临时调整会不会影响太大?"
这确实是一个两难的问题。如果现在调整,不仅会打乱已经安排好的各项工作,还可能引起更大的震动。但如果不调整,又可能开一个不好的先例。
彭德怀思考了一会儿:"主席,如果您觉得有必要调整,我们可以连夜重新制定名单。虽然时间紧张,但我们一定能够完成任务。"
伟人沉默了很久,最后说道:"算了,这次就这样吧。但是我们要从这件事中吸取教训。以后凡是涉及干部任免、军衔晋升的事情,都要严格按制度办事,不能有任何人情因素掺杂其中。"
【5】授衔仪式的隆重举行
9月27日,这个载入史册的日子终于到来了。
下午3点,中南海怀仁堂开始做最后的准备工作。工作人员忙碌地布置着会场,检查着每一个细节。红色的地毯铺满了整个大厅,主席台上摆放着庄严的国旗和军旗。
下午4点,即将接受元帅军衔的将军们陆续到达。彭德怀、贺龙、陈毅、罗荣桓、聂荣臻、徐向前等先后进入怀仁堂的休息室。
"老贺,你紧张不?"陈毅用他浓重的四川口音问贺龙。
贺龙摸了摸他独特的一字形的黑髭须,沉思了一下说:"说不紧张是假的。别说当元帅,那时候连能不能活着见到今天都不知道呢!"
"是啊,"徐向前也感慨道,"想想长征的时候,咱们穿着草鞋走雪山过草地,谁能想到有今天?"
聂荣臻笑着说:"那时候我们想的只是怎么打胜仗,怎么保住革命的火种。现在国家建立了,军队正规化了,我们也该有个正式的身份了。"
在另一边,周恩来也在准备着将官的授衔仪式。他身穿灰色中山装,左手习惯性地弯在胸前。有人开玩笑说:"总理,您也应该评个元帅。"
周恩来笑着摆了摆手:"我是政府工作人员,是为诸位元帅服务的,当好你们的后勤就行了!"
下午5点整,伟人、朱德、刘少奇、周恩来、宋庆龄、李济深、沈钧儒、郭沫若、黄炎培、彭真、李维汉、陈叔通、陈云、彭德怀、邓小平、邓子恢、贺龙、陈毅、乌兰夫、李富春、李先念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相继出现在主席台上。会场内响起热烈的掌声。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兼秘书长彭真站起来,用洪亮的声音宣读:"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官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的命令..."
随着彭真的宣读,会场里的气氛达到了高潮。在场的每一个人都意识到,他们正在见证历史的重要时刻。
伟人亲自将元帅军衔的命令状和勋章授予朱德。朱德接过命令状时,眼中闪烁着激动的泪花。这位从南昌起义走过来的老将军,此刻终于获得了他应得的最高荣誉。
接着,伟人将元帅军衔授予彭德怀。彭德怀想起几天前在办公室里的那次谈话,心情格外复杂。他深深地向伟人鞠了一躬,表示自己会牢记伟人的教导。
由于林彪正在青岛养病,刘伯承忙于军事学院的工作,叶剑英也因故未能出席,所以这次典礼只有7位元帅在场接受了授衔。
同一天,国务院在中南海紫光阁举行了授予解放军将官军衔的仪式。周恩来总理分别把大将、上将、中将、少将军衔的命令状,授予粟裕等在京将官。
在将官授衔仪式上,发生了一个令人难忘的场面。当周恩来把少将军衔的命令状授予李贞时,特别对她说:"祝贺你,李贞同志,你是新中国第一位女将军。"
李贞激动得说不出话来。作为一个从湘西大山里走出来的农家女儿,她做梦也没有想到自己有一天会成为共和国的将军。
还有一个特殊的情况值得一提。在这次授衔中,有一位外国人也被授予了少将军衔,他就是越南河内籍的洪水。周恩来专门将他的情况报告了伟人,伟人立即指示:"洪水是黄埔时期参加军队的,至少应定正军级少将军衔。"
【6】深层思考与历史影响
授衔仪式结束后,伟人并没有感到完全的轻松。他深知,这次授衔虽然是人民解放军正规化建设的重要里程碑,但也暴露出了一些深层次的问题。
第二天,伟人专门召集彭德怀、罗荣桓等人开会,总结这次授衔工作的经验教训。
"这次授衔总体上是成功的,"伟人开门见山地说,"但我们也要看到存在的问题。最主要的问题,就是在一些具体人选上,我们没有完全做到公正客观。"
彭德怀主动承担责任:"主席,这个责任主要在我。在评审过程中,我们确实受到了一些人情因素的影响。"
"老彭,我不是要追究谁的责任,"伟人摆了摆手,"我是想说,这件事给我们提了个醒。我们搞军衔制,学习苏联的经验,这是对的。但我们不能忘记自己的优良传统。"
罗荣桓接着说:"主席,您是指官兵平等的传统?"
"不仅仅是这个,"伟人站起身来,"我们还要保持实事求是的作风,保持严格的纪律性。军衔可以有高低,但标准不能有松紧。如果我们在这个问题上开了口子,以后怎么办?"
会议进行了整整一个上午。伟人从这次授衔工作中看到了更深层次的问题:如何在学习外国先进经验的同时,保持人民军队的本色?如何在建立正规制度的同时,防止官僚主义的滋生?
几个月后,一些问题开始显现出来。实际军衔与编制军衔严重脱节的现象越来越明显。比如,按照编制,军长应该是中将,师长应该是少将,但实际上,66名在职的军长、军政委中,被授予中将军衔以上的只有8人,仅占12%;73名在职的师长、师政委中,被授予少将军衔的只有3人,仅占4%。
这种现象的出现,既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原因。客观上,我军干部普遍年轻,按照严格的标准评定,确实很多人达不到相应的军衔要求。主观上,评审过程中过分强调稳妥,宁可评低不可评高的思想比较明显。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1959年11月,总政治部发出《关于调整干部军衔级别的指示》,规定符合一定条件的军官可以晋升军衔。1960年,校、尉军官晋升军衔的工作进行完毕,约45%的军官晋升了军衔。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军衔制度在实施过程中遇到了越来越多的问题。一些人开始追求军衔,甚至为了军衔而争吵、闹矛盾。这种现象让伟人和其他领导人感到担忧。
1965年5月22日,在一次军委扩大会议上,伟人说:"我们的军衔制搞了10年,现在看来问题不少。有些同志把军衔看得比什么都重要,这不是好现象。"
经过慎重考虑,党中央决定取消军衔制。1965年6月1日,第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通过决定,取消中国人民解放军军衔制。
从1955年授衔到1965年取消军衔制,整整10年时间。这10年的实践,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经验和深刻的教训。
回过头来看,1955年的授衔工作虽然存在一些问题,但总体上是成功的。它标志着人民解放军正规化建设的重要进步,培养了一批优秀的军事人才,为后来军队的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基础。
更重要的是,通过这次授衔工作,我们认识到了建立科学制度的重要性,也认识到了坚持原则、严格标准的必要性。正如伟人所说:"军衔可以有高低,但标准不能有松紧。"这句话,不仅适用于军衔制度,也适用于我们各项工作的方方面面。
1988年,人民解放军重新实行军衔制。这一次,我们吸取了历史的经验教训,建立了更加科学、更加完善的军衔制度体系。从某种意义上说,1955年的那次授衔,为后来的军衔制度改革提供了宝贵的历史借鉴。
启天配资-哪家证券公司最正规-四川炒股配资-散户配资网站找加杠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