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山风波之后,彭德怀来到吴家花园。即便身处外界所说的“是非之地”,他没有沉沦,依然保持着对周遭的清醒认知和对国家前途的思考。1959年10月初,一场感冒和气管炎找上门来。保健医生傅连暲闻讯前来探视,彭德怀本想婉拒,不愿自己的特殊境遇再牵连他人。但傅连暲坚持,医者职责所在,最终派了护士果明和医生张愈照护。彭德怀二十多天后康复,他对张愈说过心里话:庐山的事情对自己无关紧要,可因此被牵连、妻离子散的成千上万的人,让他实在愧疚不安。
闲不住的心思
在吴家花园里,彭德怀没有让日子虚度。10月上旬,他亲自在院内小河边开挖污水池,还在旁边翻整出一分闲地。他琢磨着,从明年开始养鱼、栽藕,再种些菜和粮食,这正是他在庐山会议上对毛主席承诺的“劳动生产,自食其力”,想以此减轻人民负担。
在10月10日前后,彭德怀读到了新华社《内部参考》第2862期上的一篇文章,题为《驳“国民经济比例失调”的谬论》。他毫不留情地批注,这篇文章除了掩盖真相、制造假象,持续推行“左”倾错误,几乎毫无参考价值。因为其内容与实际情况大相径庭。彭德怀细数事实:1958年全国农村公社化初期,公共食堂确曾让村民伙食稍好,但到了12月就走下坡路,到1959年二三月,多数农民已没油吃,口粮也吃不饱,更别提肉蛋副食品了。农民的生产热情自1958年12月起明显消退,家禽家畜大量锐减。他指出,统计局的同志不深入实情,却硬说一切正常,一千一百三十七亿斤的年度粮食征购数字显然过高,导致返销数字比以往任何一年都大,而文章对此避而不谈。
彭德怀还在笔记中为此深感焦虑。他认为那些试图从统计数字里寻找平衡的专家,包括陈伯达,或许出发点是好的,但他批评他们“睁着眼睛硬不看事实”,任凭主观臆想,放大合乎己意的材料,以为客观事物会按主观意愿发展,结果却适得其反。他指出,统计局的同志不认真研究客观情况,不顾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实际问题,一厢情愿地附和,这不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统计工作者应有的态度。他强调,这些不可靠的统计数字制造了假象,骗了领导,实际上导致国家面临严重困难,客观上助长了错误。
高层的商议:学习时限
就在彭德怀深入思考国家困境之时,中央对他的未来安排也提上了日程。10月13日,彭德怀应邀前往中南海丰泽园。毛泽东与朱德、邓小平、彭真、陈毅、李富春、谭震林一同在座,他们此行正是为了商议彭德怀未来一段时间的学习问题。
毛泽东首先肯定了彭德怀9月9日来信的内容,认为其“立场、观点是正确的,态度是诚恳的,对今后一段时间内学习和工作的安排基本是适当的”。他提出,彭德怀需要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政治经济学。但考虑到彭德怀年事已高,毛泽东不建议他参加体力劳动,而是提出每年可以抽出时间到工厂和农村进行调查研究。紧接着,毛泽东问:“准备怎样学习?”彭德怀的回答很明确:“准备学习四年。”毛泽东听后,直接给出意见:“你不要学那么长了。学两年就行了。”这场关于学习时长的对话,敲定了彭德怀此后学习生活的基调。
细致的安排与人情
毛泽东与彭德怀谈话后不久,到10月中旬,中央对彭德怀学习生活的具体安排开始落地。彭真、杨尚昆以及杨献珍、艾思奇、赖若愚等人来到吴家花园,向彭德怀传达了中央的决定:他的党内生活和理论学习,将统一交由党校负责管理,并明确安排他到党校学习哲学和政治经济学。
彭真和杨尚昆在杨献珍等面前特别交代,彭德怀是毛泽东亲自批准来党校学习的,他的身份是党校学生,需要党校派专人辅导政治经济学,由杨献珍负责联络。其实,彭真在此前一次吴家花园之行中,私下对彭德怀说过一句:“庐山会议对你的斗争过了一点分。”彭德怀后来回忆,他当时听着这话觉得顺耳,却没有开口。杨献珍领受任务后,指派教员王哲民、周勤淑来辅导彭德怀,帮助他寻找学习资料,规划学习方案。杨献珍还特意叮嘱王哲民,只需听听彭德怀的学习情况,不必多做记录。当晚,杨献珍亲自带着王哲民和周勤淑到吴家花园与彭德怀接洽。他动情地说,自己和“杨老”(即彭德怀)是老朋友了,过去在北方局时就共事,还感叹自己已六十二岁,能做的工作不多了。
笔者以为
这场高层关于学习年限的对话,不仅为彭德怀确定了未来的方向,也折射出在那段特殊岁月里,即便身处逆境,他依然不减的求知热情,以及中央在处理复杂人物问题时所展现的周密考量。也许,正是这些看似细微的安排,才构成了历史长河中耐人寻味的片刻。
启天配资-哪家证券公司最正规-四川炒股配资-散户配资网站找加杠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